传统医学被世卫组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福兮祸兮?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ICD-11)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目前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决定一出,引起多方讨论,支持者无数,认为这是一个中国政府和中医专家历经十多年不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然而,上周的《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文章的作者却认为WHO的这个举措会适得其反。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WHO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全球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基础和通用标准之一。
ICD历经百年,已进行了10次修订。2007年WHO启动ICD第11次修订工作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药系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形成了国内知名专家牵头的起草组织方案,并派出专员担任WHO项目顾问组成员,积极参与确定项目工作方向,搭建总体架构,制定实施计划,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在WHO 的牵头组织和技术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在中国联合相关国家的通力合作下,在ICD-11中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病证分类体系,推动了传统医学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证)条目纳入ICD-11传统医学章节。
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
当然,有人支持可,亦有人反对。一些生物学家认为传统医学缺乏科学依据与临床研究的支持,甚至会经常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今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马兜铃酸可以导致肾脏损伤与癌症。每年中国药品监管机构收到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超过20万例。
《自然》——“此举可能会适得其反”
针对这一个决定,《自然》杂志在上周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科学性至今仍未得到科学的验证,对于负有最大责任和权力保护人类健康的机构来说,世卫组织将未经适当检测甚至可能有害的药物纳入如此权威的疾病分类标准,可能会“适得其反”。
▲ 图片来源于《Nature》官网
文章作者认为,中药的制作会将老虎、犀牛、海马和穿山甲等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
包括阿胶在内的补品、中药的制作需要用到很多动物的皮毛,使得一些盗猎者猖狂地盗猎动物来获取利润。世卫组织的这一举措将会加速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中医是以未经证实的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但是大多数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培训的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对中医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即便如此,文章还是肯定了中医在医学方面的贡献,例如,从中药中提取分离的青蒿素就是一种很好的抗疟特效药。因此,普遍推行中医的当务之急是在发展中医的同时,找寻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来论证中医的无害性和有效性。
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也有很多从业者在寻求化解矛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大量研究人员在通过现代科学的手段研究传统医学、在临床试验中寻求有效性证据。前文提及的中医药的现代化与标准化,或许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感于此,网友纷纷表态,一方面认为这是中医的一次“逆袭”,另一方面也在担心未经现代科学研究验证的中医是否真的能引入到国际标准中。